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力学传感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电子皮肤的智能触觉感知、机械部件对内应力的智能感知和监测。将力学信息转变为电信号进行处理和监测是目前最常用的力学传感方法,然而,该类力学传感器依赖于特定的电路设计和专业的电学信号监测设备,在诸多场景中仍无法应用。摩擦发光,也叫力致发光,是指材料在受到力学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发光现象。由于摩擦发光直接建立了力学和可视化...
形状记忆聚酰亚胺具有出色的形状记忆性能、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耐化学、抗辐射、耐高低温等特点,在柔性电子器件、高温驱动器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热塑性形状记忆聚酰亚胺相比,热固性形状记忆聚酰亚胺具有更为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和耐蠕变性能。然而,热固性聚酰亚胺由于化学交联网络的存在难以熔融和溶解,无法再加工和循环利用,并且很难通过绿色的方法快速降解回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形状...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色谱材料与分析技术课题组采用牺牲模板法制备了磁性三维框架碳纳米材料,并应用于样品前处理领域考察其萃取富集能力。鉴于该课题组在MOFs衍生化磁性三维框架碳纳米材料研究方面的成果,受《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期刊的邀请,研究人员撰写了综述文章,总结了近年来MOFs衍生化碳萃取材料作为吸附剂在样品前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讨论了在固相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等不同样品预...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表彰决定,授予14个集体“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授予20名同志“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人员,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维民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至2018年刘维民研究员担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手性分离与微纳分析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多重限域的一步可控合成掺杂方法,制备了对稀土离子具有高分离选择性的氮掺杂纳孔石墨烯膜(专利申请号:CN 202010861481.0)。研究人员在吸附了苯丙氨酸的氧化石墨烯膜的二维层间空间限域生长层状锌类水滑石,从而构建类水滑石/苯丙氨酸/氧化石墨烯三明治型复合材料。由于锌类水滑石层间夹层可以作为密闭反应器,通过限域燃烧,可将苯丙氨酸中的氮原子掺...